美國調查:孩子學會壹門樂器對未來影響到底有多大?
社會上越來越多的早教班、才藝班。很多家長糾結:到底孩子要學什麽好?樂器、舞蹈、還是數學?我們首先來看壹項調查:
美國對5萬本科生做了壹項調查:什麽知識最有用?調查結果讓人大跌眼鏡:
➤本科畢業後1~5年,從事體力勞動的人,基本技能最有用。
➤本科畢業6~10年,從事腦力勞動的人,基本原理最有用。
➤本科畢業11~15年,那些擅長人際關系交往的人,社交能力最有用。
➤本科畢業16年後,人會追求內心價值觀,藝術修養最有用。
在西方,家庭教育良好的小孩,從小都要學壹門樂器。
⇩股神巴菲特除了會投資,還是不錯的Ukulele(尤克裏裏)演奏者
⇩籃球巨人科比與周傑倫同臺秀琴技
⇩美國前總統克林頓,是薩克斯演奏高手
國內也有越來越多優秀的人,他們在不同的崗位上從事著不同的職業,學習音樂、熱愛音樂。
⇩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,會拉小提琴,中學時還是學校有名的銅管樂手
⇩前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每天都要堅持彈鋼琴,甚至午睡也要聽著輕音樂
我們為什麽要讓孩子學壹門樂器?
為了讓他成為演奏家?
為了讓他多壹種謀生的技能?
或者擔心他文化課不好,可以考藝校?
可能都不是。
我們讓孩子學習壹門樂器,是希望他們享受美妙旋律的同時,能沈下心來,更專註、嚴謹的對待壹件事情;在不斷的練習中,養成勤奮、腳踏實地、堅忍不拔的品格。
俞敏洪曾對厭倦練琴的女兒說過壹段話:
爸爸這輩子很後悔的事情就是不會演奏樂器,演奏樂器可以排解郁悶。學習鋼琴不是為了讓妳考級,而是為了幫妳尋找抒發心情的渠道。未來妳壹定會進入社交圈,如果妳能在朋友唱歌的時候進行鋼琴伴奏,這樣妳會得到別人的尊敬。
學習壹門樂器的意義,早已超越了學壹個特長的範疇,而更像是壹種精神的陪伴和性格的磨練。
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
我們都希望孩子長大成人以後,有高雅的興趣愛好,有高雅的審美情趣。音樂不會主動地來浸潤妳的身心,為了感覺音樂的美,妳必須用心靈來聆聽。音樂學習會加深人們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悟,並形成獨特的自身氣質;
培養良好的責任感
孩子在小的時候,作為家長壹定對其生活倍加呵護,所以往往很難在生活中培養出責任感,通過樂器的學習,孩子們應該從中學習到對自己的學習負責,靠壹點小聰明是根本就不可能控制自己的演奏達到完美的程度,相反,只要妳花心思花功夫就壹定會取得應有的成績;
學會面對失敗
樂器演奏是壹項近乎殘酷的活動,面對觀眾或評委時,只有壹遍演奏的機會,這壹遍失敗了就是失敗的,哪怕練習時成功了壹百遍,所以失敗在所難免。可是如何面對失敗,對學生們就是壹項考驗;
培養心理承受能力
在學生上課時面對老師,演出中面對觀眾,都會面臨較大的心理壓力。有的學生會變得膽怯,有的學生卻興奮地有些失控。孩子們能使心理調整到既不膽怯,又保持適度地興奮,是不斷地在音樂學習中磨礪出來的。